貴州劍河苗胞身著錫繡的服飾。 孫亞光 攝圖為錫繡工藝傳承人在進行錫繡工藝展示。 彭文貴 攝
  中新網劍河12月8日電 題:探訪貴州苗族錫繡:漸消失的世界手工藝絕技
  中新網記者 張偉
  這曾是一套藏諸深山的世界手工藝絕技,因國內旅游者和外國友人的偶遇,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所獨有苗族錫秀,在流傳600餘年後才為世人認識,成為貴州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如今受多元文化的衝擊,堪稱世界一絕的繡中絕技正在逐漸消失。
  苗族錫繡在材料上使用金屬“錫”最終來完成一件刺繡品,正因為用料上的特殊性,使其與其它用蟬絲線作為刺繡的材料相比具有特殊性,改變了人們傳統刺繡的用料觀念,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刺繡。因此,苗族錫秀在全國乃至世界的挑花刺繡工藝用料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工藝價值。
  錫繡最初並不是作為商品出現在苗族人的生活中,在那個男耕女織的年代,錫繡是每個女子必須掌握的手藝。苗族錫繡的傳承人龍女三九告訴記者:“我們必須要繡,不繡就沒有衣服穿。”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也就是在那時候,龍女三九賣出了第一件不是為家人縫製的衣服。
  幾英尺大的藏青色棉布上,一根細長的錫絲條繡綴於苗族圖案中,多色蠶絲線在圖案空隙處繡成彩色的花朵。其成品配以苗族獨有服飾與銀飾足以引發世人驚嘆,英國皇家藝術獲獎者夏麗斯更是率團拜訪苗族錫秀技藝之後,每年均有美、英、法等國客人前來收藏錫秀藝術品。
  “我的兩套服飾被俄羅斯和臺灣的客人買了過去,因生產周期長而無法滿足其他客商的需求。”龍女三九介紹,錫繡的每一道工序均採用全手工製作,包括紡線、織布、刺繡等步驟,一整套衣服需要2年時間才能完成。
  如今,苗族原有的男耕女織現象已經不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補貼家用。而生活方式的改變,讓傳統刺繡工藝逐漸走向生疏。“靠這個還不能發家致富。”龍女三九對錫繡的傳承充滿了困惑和擔憂:“現在年輕人都去城裡打工了,複雜一點的工藝許多30多歲的婦女都不會繡了。”
  當地政府官員告訴記者:“由於傳統的苗繡製作工藝複雜、成本大,而機械化生產的衣物便宜又實惠讓錫秀的生存空間岌岌可危。”龍女三九說:“現在願意學的人少了,她們學著累,我教得更累,心累!”
  據不完全統計,劍河縣境內目前只有5000餘名女性會傳統錫秀技藝,除去老人、孩童以及外出打工者,實際從業人更少。在龍女三九印象中,苗族錫秀的傳承人現在為數不多,而且年齡偏大,錫秀的根基開始動搖。
  讓人慶幸的是,為輓救瀕臨失傳錫秀工藝,當地政府在中學開設“劍河縣苗族錫秀保護與開發工程培訓基地”,讓錫秀技藝走進課堂;同時給予錫秀工藝者給予獎勵,或創造平臺展示,使能工巧匠脫穎而出。
  而有想法的苗寨年輕人開始嘗試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激活苗族錫秀的“生命力”。26歲的楊海彬創辦了公司致力於刺繡、服飾等開發。楊海彬告訴記者:“我希望在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中找到一個切合點,讓民族文化與時尚元素結合,讓民族文化產品保持鮮活的生命力。”(完)  (原標題:探訪貴州苗族錫繡:漸消失的世界手工藝絕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s56ostfc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